为中国式现代化
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夏 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在全国两会刚刚闭幕、全国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在南宁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主席论坛,围绕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对于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构建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论坛是在去年迎接党的二十大之际创办的。创办这个论坛是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精神和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中国评协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为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篇章作出贡献的具体举措。论坛创办之初,我们提出论坛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话题选择与主题确定要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紧紧连在一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注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理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的研究和探讨;要站在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学术前沿,强调学术性、专业性,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建设性文艺评论;要紧贴新时代文艺实践,注重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作用;要办成一个在全国评论界有影响力、示范性的论坛,推动评协工作开新局、上台阶。首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两次论坛主题的选择体现了我们创办的初衷。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人瞿秋白、周恩来、毛泽东就多次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早期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到后来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建设小康社会。他说,到本世纪末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概括。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科学概括和阐述,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艺、与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何种内在关联呢?这应该是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此次论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有着理论和学术史的多重意义,而从实践的意义上,就是要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我们要弄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或者说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块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大地上实现的现代化,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式、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我们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虽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和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这一本质属性出发,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要提倡和鼓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表达和文艺呈现。当代中国文艺要生动地记录和描述近百年来志士仁人为使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苦苦求索和艰辛尝试,记录、描述和赞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积极探索用文艺和文化的创造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奋斗进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性事业”。我们的文艺工作、文艺事业和文艺评论要明确自己的时代方位,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艺对中国式现代化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社会共识,提供充沛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要将提升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将滋养人民审美观、充盈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助力培养有信仰、讲科学,崇文化、有责任,守规则、重诚信,向美向善的现代化公民,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也不是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除了经济、社会、法律等层面的内容外,当然也有精神文化层面,诸如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共同情感的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文艺,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努力“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从而为他国他民族提供实现现代化可供参考的新模式、新范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华民族新贡献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这样一个主题既有历史底蕴、理论创新,也有实践特色、文化内涵,更有世界意义和未来向度。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希望文艺评论界和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们为之共同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本文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主席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