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热点

力量的呼唤:2024媒体新年献词述评

时间:2024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胡艳琳
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于时间与自我的认知,在新旧交替之时尤为敏感。元旦,一日为界,岁序更新。自1949年起,《人民日报》 每年都会发表新年献词的社论,各类媒体也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词,继而,各大媒体的新年献词成为新一年“时间开始了”的重要仪式和传统。

  新年献词,又称元旦献词、元旦社论,是媒体在元旦之际公开发表的总结过往、分析当下、展望未来、表达立场态度的社论性评论文章。

  2024年新年献词的“井喷”,将新年的仪式氛围营造得分外热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打响正能量塑造战的“第一枪”:新年献词“响”起来

  不同于常规社论,新年献词在回顾过去一年社会变迁、对新一年进行展望的同时,能集中反映一家媒体的价值追求、观念认同、职业素养,进而成为树立媒体品牌正面形象的一个窗口。

  “新年献词”存在已久,真正让“新年献词”从部分主流媒体的惯例成为万众瞩目的现象级传播景观的,却是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横空出世,《南方周末》作为主流综合性大报的地位自此广为人知。自1997年的主编寄语开始,《南方周末》至今已发表了近30篇新年献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南方周末》带动了新一年的新年献词热,各大媒体和平台都卷入其中。

  “每年第一天,等待《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已经成了习惯。”(《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2020年新年献词下第一条留言)、“每一年都在期待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2024年新年献词下第一条留言)——可以说,这些留言代表了受众的共同心声。

  随着平台流量的逐渐固化,在流量时代,各大媒体在各自规定的赛道上铆足了劲儿,枕戈待旦随时瞄准各种时机。元旦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吸引流量出圈破圈的重要节点。

  长期以来,新年献词是传统纸媒的经典文本,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兴起,当下的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渐渐演化成更多主体加入的媒体传播“话语竞赛”的重要年度场景,不同版本的新年献词在网络公共空间里不断刷屏,打响各家媒体年度流量争夺战的“第一枪”。

  时至今日,新年献词已成为有品牌建设意识的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成为一道特别的传媒“景观”,成为展现一家媒体实力和特色的窗口,是媒体进行自我宣传的良好契机。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止步于转发,而是亲自下场,加入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词“大赛”中。2024年,除了传统的大报大刊,各级各类媒体均有不同侧重点的新年献词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同步发布,形成元旦前后的一道文化景观。

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年献词“众”起来

  自媒体的兴起,导致传播主体显著增加,每个单位、机构、个体都是潜在的新年献词主体,形成了多元化主体众声竞响的现象。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各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也会在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进行同步宣传推广。

  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1日前后,多家网络媒体、科研机构、高校院团、工矿企业,甚至个人,都在各自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了新年献词,有的是其成立以来的首次“新年献词”。如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是成立20年以来,第一次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新年贺词。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喀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长治职业高级中学……连学生会都有模有样地发布起新年献词。

  东西南北中、各行各业,都加入了新年献词的行列。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吉利控股、奇瑞汽车、赛力斯、小米汽车等6家车企以掌门人的名义发表新年献词,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旦复旦夕 日月光华》,保利物业《奋斗者的倒计时,永远从第一天开始》,内蒙古阿拉善警方《立心铸魂写忠诚 实干担当建新功》……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新年献词“靓”起来

  综观互联网平台上各大媒体的新年献词,主要还是以绵密厚重而又高度凝练的文字为主,刷屏的仍然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浙江宣传等主流大媒体。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与此同时,在主流媒体的宏大叙事之外,一些独具心裁的媒体开始另辟蹊径,别具一格的新年献词开始在新媒体平台出现,给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人提供了崭露头角,甚至出圈的机会。

  打破传统纸媒载体形式限制之后,新媒体给媒介融合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和机会。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述,跨媒介、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的新年献词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展现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视频】奔赴2024,带着这些善意和勇敢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除了文字版新年献词,《人民日报》还发布了视频版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旁白,却用一个个平凡日子里普通人温暖人心拼搏向前的画面,在恰如其分的女声背景歌声中,连缀成2023年凡俗人生的年度记忆,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成其宏大叙事的补充,刚柔张弛之间,有种铁汉柔情的既视感,无怪这条视频新年献词广为转发。甚至多次出现于其他媒体平台的献词中,成为“画中画”“文中文”,文本的互文性,增加了献词的丰富度。

  湖南电视台发布了由知名主持人朗诵并配以画面的新年献词;潍坊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发布了视频版新年献词;珠江商报副总编辑带着一口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出现在其微信公众号的视频版新年献词中……

  姑且沿用“新年献词”来描述吧,然而,这概念恐怕追不上变化的现实,有些“hold”不住内涵了。

四、凝聚力量:新年献词“强”起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神舟十六号、十七号载人飞船”“中国-中亚峰会” “杭州亚运会”“国产大飞机C919”……

  关键词:“Chatgpt”“淄博烧烤”“Citywalk”“贵州村超”“长安三万里”……

  关键词:“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缅北电诈”“孔乙己的长衫”“甲流支原体合胞病”……

  高频次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凝聚了2023年国人的集体记忆。

  凡为过往,皆为序曲。宏观、微观、主流、非主流、悲情、欣喜……不同视野、角度、立场,世间万象,百味交集,以具有高度审美性的文字浓缩在新年献词中,成为人们跨进2024年的一首壮行曲,而这曲子的主调、核心情绪,则是对力量的召唤:

  “新征程上,让我们团结一心奋斗,凝聚磅礴力量”“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拼搏进取中实现”“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人民日报)。

  “这是激情满怀的回望”“这是奔赴远方的号角:凝心聚力再出发,我们眺望喷薄的朝阳,为了共同的梦想砥砺前行。”(新华社)

  “站在旧岁与新年的交接处回望,那一帧帧亮丽风景,哪一帧不缘于你我孜矻拼搏?那一项项傲人成就,哪一项不因为你我胼手挥汗?”(光明日报)

  “对美好最好的向往,就是创造美好。对迷茫最好的疗法,就是勇毅前行。”(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营报》以“冬至一阳生”为引子,其“力量”代表着人们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和坚定信念与勇往直前的决心。

  检察日报正义网强调法治的力量,正义从不甘为火种,法治进步的力量在于每个人的行动。

  浙江宣传与《南方周末》侧重于实践中的力量。前者提到了无数平凡人的奋斗历程,这种实实在在的力量,汇聚而成大江大河。后者则鼓励我们在困惑中寻找答案,这种力量是内心的觉醒,是勇敢地做最值得的自己。

  “笃定冲刺 坚韧长跑”(央视新闻)、“时间的力量”(中国财经报)、“做一粒倔强的种子”(中国证券报)“心怀热望赴迢遥”(长沙晚报)、“以心相交,欣然前行”(极目新闻)、“拼出更好的自己”(湖北日报)、“像一条河流,向前走不回头”(新周刊)、“循道而行必致远”(四川日报)、 “向光而行”(威海晚报)、“迎着朝阳率先出征”(北京日报)……

  刚刚过去的2023年,“不容易”是很多人的切身体会,而顶风冒雨努力前行则是很多人的常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各新年献词更加凸显了凝聚力量、不惧风雨前行的主题。他们呼吁我们坚定信念,齐心协力,集中个人、集体、国家力量,共同应对未来。“那些把‘躺平’挂在嘴边的人,有时只是一种自我解压,在暗暗蓄势之后一定会在新的一年披起铠甲、勇敢冲锋”(浙江宣传)。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悲观者烦忧,乐观者前行。

  新年献词的标题中,使用较多的动词有:走、行、拼、做、追、守住、选择、跨越、出发、出征、挺过、抵达、奔赴、奋斗、前进、穿越……这些词,充满了力量感。

  行行重行行,与“行”相关的动词使用频率最高,透露出认清现实、心怀希望、勇毅前行的力量感。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的时间仪式感、承载年度集体记忆、展望美好未来的仪式性话语文本,新年献词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输出形态,相对其他文本,其行文逻辑、修辞特点有着更高的规律性。

  当然,每年的新年献词也有不少存在争议的地方,今年亦如此,比如口号化、标语化、内容空洞、言不及义、把年终总结搬上网……

  可以说,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样的“爆款”,在全媒体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但人们仍然期待着。

  文字是有力量的。某种意义上,新年献词已经成为每年的情感动员仪式,成为一种媒体新民俗,在我们每一个人整装前行时鼓劲加油。

  “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心之力》)

  2024年是龙年,龙是力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龙腾中华,逐梦前行”,2024年,“你的每一步,都作数”!

(编辑:简宇欣)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