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专题

传承创新: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繁荣发展

时间:2024年01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宏伟
0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发出号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指引,让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当前,中国民族歌剧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崇高的文化使命激励我们民族歌剧人应有新作为,要在传承创新中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繁荣发展。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坚定文化自信 创作精品力作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就我几十年的从艺经历而言,文化自信绝非套话,唯有从心底乃至骨子里具有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对其情深意笃且具备身体力行的自觉,才能真正做到自信自强,也才能真正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2023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天津音乐学院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较好地探索了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是以剧目打造为抓手,铸就精品力作。天音版《同心结》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编排、配器,丰满了织体、和声,进一步增强宏大叙事和音乐的交响性,融合了独唱、和声、交响等形式。80人的青年交响乐团和110人的青年合唱团,让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优秀作品在当代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传唱中,散发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光彩。二是以宣传推广为载体,形成品牌效益。《同心结》自2023年5月首演于“天津音乐节”、在杭州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7月赴中央歌剧院晋京演出,每一场演出的现场氛围都极其热烈。演出通过新华网等近二十家平台同步直播,直播量超1200万。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对其进行专题报道,《人民日报》等30余家媒体推出系列新闻报道40余篇,在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也掀起了传播热潮,切实让优秀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唱响中国民族歌剧。三是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助力人才培养。依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组织35位歌剧相关领域杰出艺术家为30名学员开展近40场大师课、专题讲座等,最终以歌剧经典片段音乐会、《同心结》展演作为结项汇报成果,真正实现了以研促学、以学促研、研学助演的发展路径,创新推动中国民族歌剧人才培养。四是以学术交流为平台,凝聚理论共识。2023年10月10日,作为天津音乐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的核心

  学术活动,“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座谈会”成功举办。乔佩娟、居其宏等众多专家汇聚津门,集思广益、深入交流,从不同学术背景、专业领域、文化视角探索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在歌剧《同心结》“一剧一评”专家研讨会谈道,“天津音乐学院闯出了一条高等音乐院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为中国民族歌剧人才建设也提供了新鲜经验”。

秉持开放包容 促进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化的对话与呼应是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有效的渠道,当我们在旋律中沉思、当我们越过语言的藩篱与遥远的灵魂相遇,那一刻,人类的观念、情感可以越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区隔而彼此相连。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一条运河千年久,涛声桨影岁月流。”当地时间2023年9月9日中午,在美国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WFMT)著名广播节目“歌剧系列(Opera Series)”中,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的旋律悠然响起。这是继国家大剧院原创现实题材歌剧《夏日彩虹》成功“出海”后,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大范围在海外主流媒体播出,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有观众留言:“非常令人愉悦的作品。这部歌剧中有许多感情真挚的精彩独唱、二重唱及合唱。我尤其喜欢中文的宣叙调、说唱和对白。在我看来,这部歌剧从一开始起,就没有一刻是冗长乏味的。”近日, 《运河谣》作为北京艺术中心开幕演出进行了全球直播。作为主演,我非常高兴以这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我想,新时代的文艺和文化工作者必须心怀天下,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

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中华文脉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繁荣发展中国民族歌剧,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契合统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绵延相续。

  2023年11月22日,民族歌剧《映山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我在剧中饰演男主角潘行义。这部改编自经典红色作品《闪闪的红星》的歌剧,以荡气回肠的歌声、深情形象的演绎,在器乐和声乐交织中,为观众带来一场赤诚情怀与崇高信仰的精神洗礼。歌剧的音乐即秉持了守正创新的理念,担纲作曲的张千一在汲取傅庚辰先生所谱写的电影音乐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在音乐与语言、民歌与戏曲、历史感与当代感、交响化与民族化等方面做到有机关联、相辅互补,赋予经典作品时代精神。排演中,张千一常以“一本书、两句话、三首歌”分析音乐,谈到在瑞金采风时常听到的“如果精神有颜色,那就是苏区红。如果信仰有声音,那就是哎呀嘞……”,分析这两句话蕴含的深厚的精神信仰之美学价值,令我很受启发。在理解、表达、演绎作品时,无论是核心唱段“你在家乡等我回来”,还是经典唱段“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一直在反复体会——如何完美呈现这种历史感与当代感、民族化与交响化有机结合的声音表达与情感释放?如何将精神信仰的力量传递给观众?直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令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想这正是剧中闪耀的理想与信念的光辉!守正创新,我们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的是新思路、新形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唱家)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