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专题

连接现代 直抵人心 探寻历史文化全新的“打开方式”

时间:2024年02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丽

  B站跨年晚会《2023最美的夜》中,歌唱家龚琳娜和虚拟歌手洛天依跨次元共唱共舞,在马头琴、热瓦普、手鼓、芦笙、扎木念等民族器乐和现代交响乐的合奏中,吟游于虚拟和现实、传统和现代的山河大观之间;西方经典作品《哈利波特》和东方戏曲、民乐碰撞交流,四位京剧、越剧、昆曲、豫剧演员用不同唱腔唱念出了“东方魔法咒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自信……先进技术的运用和文艺工作者的动情演绎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文艺作品的包裹下润物无声地涵养观众身心,技艺、智慧和情怀令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龚琳娜和虚拟歌手洛天依带来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跨界合作《歌行四方》。

  创新形式,把中华文化内涵与网络文艺的创新表达相结合,让历史文化资源从传统跨向当代,从古典迈向时尚。在AI、AR等先进技术和创意的加持下,传统文化不再是和游客隔着一层玻璃柜的展览品,唐三彩乐俑在手机屏幕中“复活”,踱着细碎活泼的舞步逶迤而行,带领观众共赴《唐宫夜宴》,河南在此助力下,取得优秀文旅成绩单;传统文化也不再是泛黄古籍中晦涩高深的神话诗文,电影《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通过电影工业技术的运用,让《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和唐代诗人的瑰丽人生跃然于银幕,收获千万影迷喜爱,红红火火的电影市场少不了它们的卓越贡献。对历史文化进行活化利用,盘活的是千年文化,释放的是消费活力,培育的是发展新动能。

《唐宫夜宴》的创意来源“乐舞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

  小艺每晚推出的“夜赏”栏目,结合文物的外观和历史背景,用AI技术让国宝幻化为人形,打造出独具一格的“中华器灵”形象。

  以形写神,创新形式归根到底是为内容服务,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和灵魂对话,使那些遥远的文化意象在当代“活起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融当下主流价值观念与历史文物为一体,与时代主题共振,将古今中外交织融合,对文物所彰显的多维价值重新谱写。“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纵使历史洪流,岁月蹉跎,事物变化,但世人会为情所动、为文兴怀这一点不曾改变。这些历史文化节目让年轻观众称道的原因,不只在于华丽的舞美服饰,精心演绎的古人情怀才是历史文化抵达人心的关键。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如今,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正在“活”起来,也在国潮流行中“时尚”了起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舞台上,中式审美更是一次次惊艳全球,彰显文化自信。这些成就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文艺创作带来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弘扬和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