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幻灯

乔梁与东北秧歌的血脉情缘

时间:2024年01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姣姣 张芷潇
0

大型舞剧《原风》剧照

  择一事,忠一生;逾耄耋而不辞,虽晚年犹担纲。这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缩影,也是舞蹈教育家乔梁一生的真实写照。

  乔梁,于舞蹈,自少年开蒙,中年峥嵘,直至如今,依然热爱如初。兜兜转转数十载,她坚守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既要守住前辈的火,也要开辟明天的路。其心之归处,是黑土地上最本真的舞蹈语汇——东北秧歌。

  2023年岁末,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迎来了建系50周年。以乔梁为原型的大型舞剧《原风》于2023年12月28日晚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恩师离世、教学传承、人生际遇,风雨兼程五十年,乔梁化身主角“梁原”,用舞蹈语汇将这段流金岁月娓娓道来。《原风》中的回望与追寻,不仅重温了院校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这位舞蹈艺术家的坚守和匠心。

  对乔梁而言,东北秧歌是事业,是热爱,亦是生命。无论是寻访心之所向,还是学成之后整编汇总,继承并发展创新,对东北秧歌的爱有如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

  在寒风凛冽的东北平原,东北秧歌这种奔放洒脱的民族舞蹈范式,承载着一代民间艺人在北国沃土上的坚持与守望,这在乔梁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乔梁的一生无疑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

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白山黑水间,向来不缺少奔放洒脱的生命激情。乔梁学秧歌、跳秧歌、教秧歌,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除了与时代背景相关,也因其秉性干练爽利、执着不移。

  1939年,乔梁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因缘际会下,一句“文工团招生,管吃管住还管学文化”,带走了13岁懵懵懂懂的乔梁,也开启了她与舞蹈长达70多年的命运纠葛。

  在文工团内,乔梁第一次接触到舞蹈,她还学习美术、戏剧、音乐等各门艺术。1954年,黑龙江歌舞团成立,乔梁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后来,她追随民间艺人夏春阁和单鼓艺人范景田习得东北秧歌和单鼓腰铃,掌握了典型的秧歌舞蹈风格特点,诸如“小四平步”“大四平步”“肩前花”“五鼓”等极具特色的动作,为其个人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乔梁潜心笃志,勤勉务实,在练功房里她总是最“豁得出劲”的那一个。她所秉有的直爽、奔放、泼辣等性格特质,成为她学习东北秧歌的一份重要给养。

  业界将“乔梁风格”东北秧歌概括为“脚上的艮劲儿、腰上的扭劲儿、手上的活劲儿”:“艮”在于脚下须艮住劲,配合节奏快收快回;“扭”在于上半身的韵律张弛有度,兼具紧促与秀美;而“活”则在于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立体。

  1952年到1972年期间,乔梁得以深入民间去体验民俗、民情与民心,并内化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动作体系。无论是融入百姓生活身体律动的“闪身”技巧,还是“清场逗俏”中经典的“五鼓”演奏,都为她此后的舞台作品的主题融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2年,乔梁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她来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启了长达51年的教育生涯,完成了从“舞者”身份向“师者”身份的转型。

  但当时,舞蹈界的专业术语尚未形成体系,个人经验的习得与系统化的知识输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壁垒。

  基于现实,乔梁开始思考东北秧歌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确立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东北秧歌风格,如何使技术语言与精神气质浑然一体,是继承借鉴还是转化发展?她深深意识到系统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一直努力去探索如何弥补教学中的缺失。在构建东北秧歌艺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她持续深入东北秧歌舞蹈的文化根基深处进行发现和开掘。

兼容并蓄,学艺融通

  东北具有丰厚的本土舞蹈资源,作为民间舞创作者,乔梁首要解决的就是对既有传统舞蹈“风格图式”的创造性转化,并发挥其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方面,她依据舞剧主题重新组合肢体语汇,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给予形式上的互融;另一方面,她找到了“舞”与“剧”之间的桥梁,使二者融通,赋予舞剧全新的风貌。

  在乔梁所编创的舞蹈作品中,从《绢花迎春》《关东女人》到《原风》等,无论是老艺人所穿的传统祭祀服饰,还是重要的道具“神鼓”,都体现了她坚持在民间舞蹈传承中化用民俗民间元素的初心。

  此外,乔梁还善于从生活细节联想到创演,这一点反映在其动作训练的创制中。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武术“燕子穿林”的动作演示,捕捉到这一闪展腾挪的武术套路与东北秧歌的技巧共性,于是便开始学习“燕子穿林”的动作轨迹和空间变化,她将其与“旋”的动势、“穿”的路线相融合,创出了一套动静分明的秧歌技法。

  “只要是符合东北秧歌韵律和东北人性格的东西,那它便可以成为东北秧歌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面对来源于生活或者其他艺术门类的具有训练意义的细节,乔梁都能及时吸纳转化。她认为,坚守东北秧歌的文化立场,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更不等同于拒绝时代审美的召唤。她致力于寻求地域特质与年轻语态之间的审美平衡点,让东北秧歌绽放磅礴灵动的生命力。

  2018年,原创舞剧《原风》上演,乔梁在舞蹈开场和结尾时都作为晚年梁原的形象登台。她在舞台上迎雪而舞,将历经悲欢离合后的人生体悟糅入舞蹈,举手投足间尽是故事,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怀抱着这般“永不设限”的积极学习心态,乔梁的艺术视野愈发开阔,舞蹈也愈加自由、真挚、动人。所谓“心无旁骛,静水流深”,无疑是对乔梁舞蹈生涯的生动摹写。

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找到了东北秧歌的舞艺根底,然后呢?

  看着越来越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舞种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乔梁不愿意让这一幕在东北秧歌上复现。为此,她坚持输出,持续创作,促使东北秧歌健康发展,并完成了重要的地域性教材的补足。

  最初,因为这一领域理论缺失,乔梁更多只能“照猫画虎”,根据自身原有经验先化用再创新。她依循芭蕾舞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分板块、维度对教材难度进行区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屈伸、压脚跟、踢步、动律、手绢花……从单一训练到表演组合,乔梁在理论搭建、技术提升的基础上,最终构建起一套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东北秧歌风格教材体系。

  截至目前,她已有多部地域性教材成功落地,填补了黑龙江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2012年她主持编写了《东北秧歌女班教材》,2016年出版了《东北腰铃鼓教材》,2019年出版了《小鼓架子教材》,2021年编撰完成《东北秧歌男班教材》,并于同年出版了《东北秧歌女班教材与教法》。

  除了教材编写以外,乔梁最重视的还是教员精神的传承——齐心勠力、守正创新、满腔赤忱、以舞化人。

  对于乔梁而言,20世纪70年代具有特殊意义。往事如轻烟,那段与挚友携手打拼、共同带领舞蹈系向下扎根的日子,既是难以忘怀的流金岁月,也是教员精神确立的重要时期。

  正是在那一时期,教员们共同确立了“注重实习排练课,相信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那个时候生活虽然挺苦的,但是人的精神面貌都特别好,特别纯洁、没有杂念,大家齐心勠力,目标一致。”乔梁说。

  如今的乔梁,仍然活跃于教学展演第一线,以身体语言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纵观乔梁与舞蹈相识、相知、相伴而后相守的一生,实则也是东北秧歌艺术被传承、发扬,从而走向辉煌的一部发展史。在这条相辅相成的道路上,乔梁寻获了毕生所爱,并付诸终身践行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丹心。她身上洋溢的文化自信与德艺双馨,还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舞者,薪火不息。

  (作者罗姣姣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张芷潇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