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幻灯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成果述评

时间:2024年01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邱运华
0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日前举办,20个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分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4类奖项。唐代诗人钱起有诗曰:“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回首上述四类奖项中进入终评的优秀作品,不禁让人产生诗中所描述的感受。本届山花奖所有优秀作品的创作,都经历了从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顿走向“阳光”的历程,心境与往时颇不一样,境界也显得更为坚韧一些。这为我们在回首梳理这一届优秀作品的精神境界、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1
  入围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子项的著作有40部,其中论及民间艺术的19种、民间文学的13种、民俗的8种。《青州农民画艺术研究》是作者用8个月时间调研和整理资料、用3个月完成的著述,对青州农民画艺术渊源、形象特征、创作流程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针对区域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一书则依据二十五史和全国各地民俗资料,从礼乐文化的角度研究二十四节气,在民俗学界引发了不错的反响。《潮汕英歌舞研究》结合潮汕地区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生产生活形态、文化传统,整体研究英歌舞的起源、演变和传承保护等问题。与此相似,《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不安定阶层”来探索广东醒狮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指出武馆与西家行在近代广东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文化角色。《家乡民俗学》建立在作者多年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对家乡生活文化传统作观察和研究,建立了一种理性层面的研究视角,形成方法论层面的成果。《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对云南本土文类“哈尼哈吧”的代际传承和多样性实践作了深入的民族志描述,围绕哈尼族支系型的神话表征系统及其映射的生活世界,作出条分缕析的民俗学勘查,从多方面丰富了神话民族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值得着力推荐的一批民间文学研究成果,包括《河北民间文艺史》《山西民间文学史》《民间故事资源转化研究》《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二十世纪初中国白话文学研究及当代意义》《民间传说景观叙事谱系与景观生产研究:以“白蛇传传说”为考察中心》《民间歌谣与社会记忆(1919-1949)》《羌族史诗说唱传统研究》《河西宝卷研究》《内蒙古民间文艺搜集整理史研究(1947-1966)》《历代梁祝史料辑存》等,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以来,学术界对于民间文学系统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的自觉性成果。民间文学发展的“史”和“典”的观念在民间文学工作者心目中逐渐强化,成为共识。其中,《河北民间文艺史》《山西民间文学史》具有代表性,是以省域为空间的民间文艺历史纂述,体现了地方民俗和艺术特色在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的显著地位。《民间歌谣与社会记忆(1919-1949)》是民间歌谣里一个很独特的门类——红色歌谣的现代发生发展形成硕果的历程研究,作者的学术观点和材料结合得很好,论述从容不迫,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在以民间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中,《吴罗》是手艺人与作家结合、为民间手艺人立传的范例,将吴罗艺术家李海龙三十年来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结集成册,为吴罗织造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林在峨〈砚史〉笺证暨清中前期闽地爱砚家丛论》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作者对清代中期闽地砚学家林在峨的著作《砚史》作了细致笺注,辑录了众多文人为之所题的诗文词赋,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是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项目,研究团队对南通蓝印花布作了认真梳理,记录了23000多件散落在民间的古旧蓝印花布实物遗存,详尽梳理了这一印染工艺在南通的传承脉络。这一著述为该项目在其它区域的整理工作树立了样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戏曲文物价值与戏曲传播价值研究》和《手艺深描——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以木版年画的两个重要传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它们作了延伸研究;《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汉文版1-4)采用口述的方法,运用静态图像、动态摄像和文本整理等手段,呈现出热贡艺术原生态文化的生命力;《唐卡造像量度美学与艺术实践》在国内外关于造像量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分类系统、象征语言的梳理,并用田野民族志方法与不同历史时期唐卡创作作对照呈现,作者访问了55位不同流派的唐卡画师,创造性地对13至15世纪壁画的造像量度作了测绘,是了不起的成就。
  最终获得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的是《家乡民俗学》《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和《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汉文版1-4)四部作品,这反映了评委们对理论原创和田野工作的充分看重。但是,遗珠之憾还是非常强烈。
2
  伴随当代人文场景的现代性改变,我国的民间文学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和体裁进化,新的文学样式激增,民间文学的开放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但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和新故事作品作为民间文学高度成熟的主体形式,依然表现出足够的丰富性。
  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子项,按照评奖细则进入终评的民间文学作品有10部(种)、新故事作品10篇(册),涉及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歌谣、谚语、史诗、新故事等多种体裁,为近两年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代表。
  其中,故事类作品《九江民间故事》丛书共13本,作品延续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出版规范和出版传统,收集资料1000万字,涉及江西省九江市13个区域,是对九江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汇总。《棘洪滩民间故事集》是山东省青岛市东阳区棘洪滩街道的故事集,作品137个、计39万字,涉及地方风物、人物、动植物和民俗等分类,是对街道一级民间文学作品的精准保护。这两种散文叙事作品显示了“三套集成”对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编纂产生的持续性社会影响和行为影响。《郏县民间谜语选编》是河南省郏县的作品,通过作者10余年的搜集、整理,差不多囊括了郏县及周边地方谜语精品的总和。《常山喝彩词》是当地结婚、上梁、祝寿时喝彩歌谣的记录,特点鲜明、文体独特。这两部作品显示出民间文学作品在类别方面的丰富性、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传统作品的艺术性以及传播、传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现出民间文学坚实的人文基础,以及民间文学大众化的文化特点。近年来,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成绩斐然,不但出成果、出精品,也出有方法论意义的编辑规范,其“五对照”体例对于诸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出版具有规范性的意义。进入终评的《凌云排歌》 《娅王经诗译注》《雅尼雅嘎赞嘎》《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译注》都是此类作品的优秀代表,科学、严谨、规范,使这一批具有高度文化、文学价值的作品得以高水平出版,科学的选题、精编细校以及精良的印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传播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保护、传承具有示范性。
  进入终评的新故事作品是山花奖所倡导的主旋律故事的再次汇集。新故事作品集《梨花朵朵开缪丹新故事选》《天上掉下红苹果》及新故事作品《真正的“风水宝地”》《两家店》《值钱的文物》《穿越时空的明信片》《善报》《韩璹放榜》《纯属意外》反映出近两年新故事创作的最新成果。入围终评的三部作品集,既反映了新故事作者的创作能力,也反映出来自民间的文学的持续性发展。新故事延续了民间文学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完成了民间文学新时代的创新,即由口头创作、传承到文字创作、传承的演化、进化,为我们正确认知新时代民间文学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例证。
  本届获奖作品《陇南·老山歌》,系采录人杨克栋个人汇集作品,是作者几十年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采录内容为流行于甘肃陇南、天水和定西地区的传统二句式山歌,计14000余首。作品语言质朴无华、流畅自然,充满乡土气息,采录时间跨度大,所涉生活场景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情感、风俗礼仪与历史记忆。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文学价值、学术研究及文化史料价值均较出众。《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是作者几十年来带领团队精心编撰的成果。作品记载了大运河河北段沿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思想情感,是各个村落和个体的口述史和生命史,带有浓郁的运河沿岸文化特色。这本故事集的搜集、整理遵循着严格的科学规范,除了讲述者、采录者、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外,大部分作品还设有“附记”,以说明讲述场景、相关背景、流传情况等语境要素,并配以丰富的剪纸、照片等插图,可视为科学搜集民间文学的典范作品。新故事获奖作品《箭塔村故事集》的作者是一位普通农民,日夜劳作、播种、收获,并默默地在文学的田野上耕种。十几年来,作者创作了上百万字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均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朴实、动人心魄,作者用自己半生的生活积累,为故事之林增添了光彩。也是从这位作者身上,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故事”改变人生以及“故事”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
  进入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的类别分别是民歌和广场歌舞两类。从表演过程来看,如何在保持住民间艺术的原样的同时,充分融入现代思想内涵、表现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解决好“两创”关系——仍然是我们应关注的核心问题。稳妥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遗产保护与创造转化,是评委们遴选优秀作品的基本原则。入围作品中,在满族太平鼓基础上改编的《盛世鼓舞》,表达了祈福纳祥、保平安、庆丰年的美好寓意;《花鼓灯舞出幸福来》改编自怀远花鼓灯,集歌、舞、戏、乐于一体,是融合民间性、竞技性、艺术性和广场性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展宏魁》以闽南跳鼓(跳花鼓)为基础,泉州民间把它称作演绎梁山好汉扮演杂耍艺人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这个民间舞种曾流传在闽台地区,是连接闽台文化血脉的重要因素。《长勺鼓乐》流行于莱芜地区,集多种打击乐器和舞蹈、音乐、技艺于一体,挎鼓和架子鼓混合使用,配以阵型多样变化,营造出彪悍矫健、粗犷豪放的气氛。《斯玛卓》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其源头有一个美丽传说。《韩城行鼓》传说起源于元代初期蒙古军队的军鼓乐,逐渐沿袭发展成为地方民间鼓乐,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下,鼓、镲、锣配以新加入的女舞花杆,刚柔相济,给人以力量和柔美相融的感受。
  本届山花奖民歌类入围作品特色突出,《巴林罕山颂》由蒙古族传统器乐演奏和呼麦、长调等唱腔组合而成,这首民歌来源于好来宝大师乌斯夫宝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传唱的好来宝作品。壮族欢哈是流传在广西壮族传统歌圩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歌路长情海深》展示了“三月三歌圩”中男女恋爱的场景。《阿依嫫嫫》依据四川省九龙县普米族的婚俗歌谣改编,是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一大成果。《擀毡调》取材于陕西省吴起县擀毡技艺,由十名歌手分别展示擀毡技艺的主要流程,是以民间文艺作品反映劳动生活的一部典型作品。
  最终获得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的是《展宏魁》(福建)、《斯玛卓》(西藏)、《歌路长情海深》(广西)、《阿依嫫嫫》(四川)、《擀毡调》(陕西)。
4
  进入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的作品有80件,其中雕刻类(包括石雕、玉雕、木雕、贝雕、竹雕、竹根雕、皮雕、核雕、影雕等)作品29件,陶瓷类10件,剪纸9件,刺绣类(苏绣、湘绣、潮绣、蜀绣、台绣等)9件,绘画类9件,另外还有面塑、布艺、彩灯、金属工艺等类别,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例如,内蒙古剪纸艺术家康枝儿《黄河岸边是故乡》,作者是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已经85岁高龄,作者用剪刀表现出一幅极富地域特色、反映内蒙古黄河“几”字湾地域历史文化和当代面貌的艺术作品,融叙述与抒情为一体,剪功简约娴熟,极富神韵。贾玲风、屈萍《国家的孩子》以困难时期内蒙古草原牧民收养3000多名1至7岁的内地孩子为原型素材,用12幅剪纸表现这些孩子在内蒙古生活的典型场景,饱含着艺术家的深情,表达出草原牧民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两幅剪纸作品具有巨大的思想和情感冲击力。武权《留给春天的种子》是一幅皮雕剪刻类型的作品,作者用原始皮革为材料,未加着色,剪刻出一组饱含成熟葵花果实的向日葵,向日葵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却把种子留给来年的春天。古人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诗句,这个作品变皮革的坚韧为凋谢花蕾的柔美、为枝叶的枯软,是这句诗歌的一个例证。作品一改皮革创作的传统思路,把传统材料、技法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值得嘉许。金吉《龙凤呈祥舟》是一件珍贝立体贝雕作品,把龙凤合体作为造型,以此表达传统吉祥如意的观念,作品以大连传统贝雕技艺为基础,有所创新,形成立体的艺术作品。金阿山、张义《深山访友图》是一组贝雕微雕艺术品,作者精雕细刻,在民间艺术习见的材料上表达出颇具文人画的意趣。宋成玲、李俊锐《鱼皮剪纸——寅卯连福》是黑龙江艺术家创作的剪纸与鱼皮结合的作品,利用鱼皮的纹饰粘贴、镂空剪刻、套色、起层,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场面,完全颠覆了鱼皮在民间创作中的材料角色。王丽华刺绣《法海寺造像系列》以真丝为底料,满绣,取材于法海寺的宫廷壁画水月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画像,真切表现出壁画的质感和沧桑,作者使用平针、乱针、滚针技法合理处理细节,既表现出壁画的历史沧桑,又体现出刺绣本身的艺术特色。当代刺绣艺术创作非常繁荣,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总结创作经验的时候了。姚悦华、姚兰、姚卓合作的《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大气恢弘,作品取材于张骞西出长安凿空西域的题材,绣出了以张骞为主体、众多汉家将士策马驱向不可知的远方的场景,作品色泽设计浓淡层次分明,背景深沉,前路透出光明,表达出乐观向上的信念。张清雷《辟邪——守护》是一组玉雕,精致而不拘泥,灵动而不放肆。徐凌的陶瓷《海的生长》以流动起伏的线条表现出大海深处的生命成长,作品色泽清雅,形态波涌起伏,融雅致与古朴于一身。黄小明的木雕《胡杨之韵》表现千年胡杨精神,作者用圆韵浮雕的手法刻画出胡杨连绵坚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表现出胡杨绵绵不绝的筋骨,很有震撼力。林霞的台绣作品《涌》得到一致的好评,在于她的现代感及绣法不甘守成的创新意识,作者以独创的纤艺立体浮雕手法,突破了台绣原本的半浮雕,突出了高浮雕效果,表现出生命最原初状态的自由和繁衍不息。周桂新、金英萍的一组竹根雕作品《竹艺西游记》灵动出奇,纤毫毕现,表现出《西游记》征途中各种险峻场面。王长坤《百狮贺岁》采用雅安绿原石雕刻出一百个小狮子,形成一个美丽的狮子柱,显示出作者精湛的功底。杨明《古厝新韵》是一幅难得的寿山石雕刻艺术精品。这一作品整体感好,紧凑集中凝聚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作品布局颇显心思,细节处理得很周到,门下、窗里、高墙的细节都一一观照到,圆雕、浮雕、镂空等手法的综合使用,构建出一幅极具福建地方民俗特色的风情图。刘文伯《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也是一幅寿山石作品,可能是作者系列作品中的一件。这些年,福建寿山石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颇费心力,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表现福建历史文化、民间风俗、杰出人物和革命文化传统等题材的作品中不乏精品力作,这个表现历史文化胜迹的石雕,就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沈锦丽、王本鑫的漆线雕作品《春暖花开》(漆线雕屏风屏风)一组四件,主体画面是髹红漆,漆线雕贴金饰纹,分别展现松鹤迎春、喜鹊登枝、牡丹锦鸡、蝴蝶飞舞、鸳鸯戏水、雀屏盛开等场景,把民间寄寓美好的传统景象集中展示出来,给人以喜庆心怀。田洪波的核雕《那个年代》系列作品,表现了逝去的年代的记忆,使人颇为感慨。钱正财的陶瓷作品《姿态5》值得品味。长沙铜官窑在唐代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也具有吸纳消化东西方文化的能力,在烧制技艺方面也颇有高度,最近出现了一批研究者、探索者,钱正财的这一组作品既力求传达铜官窑的传统技艺,又试图传达其用于探索的现代艺术观念和创新精神,很有勇气。江再红的刺绣《千里江山图》取材于同名传世之作,长12米,运用湘绣的多种针法和丝线,表现出原作的瑰丽色泽和宏大气势,是近年来湘绣作品中的佳作。黄溢林、黄伟雄珠绣屏风《百鹤图》气势宏大,在十二幅屏风中设置各种场景,绣出了百只仙鹤,把民间寄寓美好生活的希望充分表现出来。曾万春、陆汉荣、朱淑平的剪纸新作《潮风百韵·一剪千华》具有很好的整体艺术效果,把崇文重教、仁义礼智信的潮州文化特色浓缩到建筑门楼之中,颇费心力。任晓东的一组大型大漆空间组合《年年岁岁柿柿红》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突出表现出来,令人赞叹不已。柏群、王学兵、杨港合作的《韶山》是精工矫嵌屏风,采用金漆镶嵌传统的百宝嵌、彩绘、贴金工艺制作而成,屏风精选了寿山石、巴林石、青金石、姜黄石、绿冻石、螺钿等天然彩石为原料,以搜、磨、堆、铲、镂、雕等技艺制成了绿树、山石、人物、建筑等,最后镶嵌在漆胎上,工艺繁复,精湛无比。
  可以说,入围山花奖终评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件件有可取之处,限于篇幅,本文就不一一评述了。最终获得民间工艺美术优秀作品的是《留给春天的种子》(皮雕)、《潮风百韵·一剪千华》(剪纸)、《古厝新韵》(石雕)、《涌》(刺绣)、《龙凤呈祥舟》(贝雕)、《法海寺造像系列》(刺绣)、《竹艺西游记》(竹根雕)、《那个年代》系列作品(核雕)。
  近年来,民间工艺美术创作非常繁荣,得到业内的高度关注,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参加山花奖评奖的著名艺术家越来越多,提供的作品越来越好;一些著名艺术家如刺绣艺术家姚建萍、木雕艺术家郑春晖、蓝印花布艺术家吴元新等人的作品频频现身于国家重大活动,受到国内外高度好评和广泛关注;包括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我们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技艺,其艺术的创新创作得到普遍的好评。在这一良好的创作环境下,我们也看到民间工艺美术创作领域出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创作作品型制倾向于巨型制作,一些类别动辄数十幅、上百米的作品体量,还有的作品重量达十吨、几十吨,这个创作方向值得注意。须知,民间文艺主要源自人民群众的日用生活,在审美上,这些巨型制作已经与日常生活的趣味拉开了距离。又如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来,在一些民间工艺美术门类中出现了借鉴绘画,特别是历代名画的现象,也有借鉴摄影、壁画、佛像雕刻的现象,在刺绣、陶瓷等领域这一现象比较普遍。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是艺术史上常见的现象,还往往创作出具有突破性质的杰作,但在原则上,“借鉴”应充分体现本门艺术自身的技法特色、凸显自己的特点,舍本逐末并不可取。这一点,在倾向于“形似”“精致化”的造型艺术领域尤其要引起警惕。
  总而言之,本届山花奖入围作品的创作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展开的,山花奖的评审也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但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用他们对民间文艺的真挚热爱奉献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面对这些获奖的优秀作品和毫不逊色的其他入围作品,我们真心为所处的伟大时代感到骄傲!我们衷心祝愿民间文艺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灿烂光彩,为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建设新时代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祝愿全国民间文艺家创作丰收!祝愿山花奖越办越好!
  (作者系中国民协副主席)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作品欣赏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

民歌作品壮族欢哈《歌路长 情海深》

民歌作品《阿依嫫嫫》

民歌作品《擀毡调》

广场歌舞作品《展宏魁》

广场歌舞作品《斯玛卓》
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陇南·老山歌》(上下册)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

新故事《箭塔村故事集》
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家乡民俗学》

《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汉文版1-4)

《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
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剪纸《潮风百韵·一剪千华》(一组15件)

皮雕《留给春天的种子》





竹雕《竹艺西游记》(一组5件)



刺绣《法海寺造像系列》(一组3件)

贝雕《龙凤呈祥舟》
石雕《古厝新韵》

台绣《涌》(一组3件)





核雕《那个年代》系列作品(一组5件)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