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幻灯

富在乡村 文在乡村 美在乡村:“黄土地的儿子”擘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时间:2024年02月0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安琪

“习艺强国”工作室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月3日正式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从黄土地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刻理解和深厚感情,深知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土地的儿子”这样擘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富在乡村 穗稔年丰 业强民富的好“丰”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逐步细化一系列举措,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曾在延安插队7年,他与这方土地,与这里的老乡建立了深厚感情。多年来,习近平一直挂念陕北的老乡们。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村苹果洗选车间,习近平听取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察看分拣装箱生产线。现场摆放了当地种植的各种苹果和深加工产品,习近平饶有兴趣地一一端详,仔细听取介绍,对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老乡们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

  留住乡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一家小吃店工作人员在为客人准备特色小吃。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村——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同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项目精品展上,手工艺人正在编织黎锦。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同村民们亲切交流,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多次就乡村旅游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新貌。新华社发 李玉亮 摄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十余年来,骆驼湾村将扶贫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出餐饮住宿、培训拓展、娱乐休闲多种旅游业态。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50元,2021年增长到了1748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潇湘晨报 孔东亮 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十八洞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五大稳定产业之一,大力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2018年,十八洞红色旅游景区接待研学考察游客达3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同比增长19%,成为乡村旅游脱贫的典型代表。

  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现了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的和谐景象,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

文在乡村 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的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和需求。作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文化下乡”也被赋予更高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不断加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乡村文化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访一座又一座村庄,广袤田畴间,龙舟划起来,秦腔吼起来,锅庄跳起来,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亲们精气神持续提升,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土味”的背后,是扎根乡土、接通地脉;“村味”的背后,是热在乡村、乐在群众。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展现出繁荣发展的蓬勃气象。此起彼伏的“村BA”、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开展,接地气的特色“村晚”深受欢迎,饱含乡村历史文化的非遗展演让游客流连忘返……绚丽多彩的乡村文化扮靓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空间,充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扎根入地。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村的新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文旅融合的发展,各地在乡村建设中积极挖掘文化动能,闯出一片天地。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俗表演、非遗体验、民族服饰展等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带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则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街区,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大地回声”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原创歌曲专场演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采风创作活动,以豪迈的激情展现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勇毅前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的时代精神。

  乡村文化担负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主动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乡村火热生活,把镜头和笔触对准美丽乡村,用不同的文艺形式反映山乡巨变、乡村新貌,展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万众一心向未来的昂扬斗志,为推进乡村文化创新,重塑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不断贡献力量。

  美丽乡村因为文化更美了——

美在乡村 精神风貌提升 文明乡风更美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风貌,也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千万工程”锲而不舍深入推进、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内涵范围不断拓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壮大了万千乡村产业,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道路。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农民对于乡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更高期望和要求,其中包括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更为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加富有特色的乡村风貌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把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近年来,各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乡村治理高效有序,奋力描绘“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推门见绿、抬头见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留住乡村的韵味。“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近年来,不少乡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文物古迹进行提升修缮,守住古村风貌和历史文脉,让乡村美出特色。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向家沟将原有的青砖、石瓦、石磨、陶罐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美院考察时曾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近年来,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路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广袤乡土大地蓬勃展开,赋予了乡村发展更多可能性。除了艺术墙绘对乡村的点缀甚至改造升级,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在广阔乡村开辟创作“战场”、展览空间,把更多艺术作品带到乡村,用艺术扮靓乡村,让美丽乡村颜值更高。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农家书屋

  民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百姓家门口的“文化能量站”,肩负着实现先进文化扎根基层的使命,在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遍布乡间大地的一间间农家书屋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知识的源泉,也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文化活动和社交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书屋里的文明新风,让农民的精神更加饱满,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从“衣、食、住、行”到“乐、净、富、美”,村民有了更高的追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留住“根”、守住“魂”、

吸引“人”,

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早日变为现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会有越来越多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而努力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出彩“出圈”,

彰显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绘就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

Baidu
map